当前位置: 首页 练习大全

《焚书·晁错》《晁错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栏目:练习大全 作者:admin 时间:2022-08-24 17:42:43

  《焚书·晁错》《晁错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贽苏轼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卓吾曰:晁错对策①,直推汉文于五帝,非谀也,以其臣皆莫及也。故曰:“五帝神圣,其臣莫及,而自亲事。”亲事则不可不知术数矣。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贾生虽千古之英,然与文帝远矣,是岂文帝咸有一德②之臣乎?夫既不得如五霸之佐,贤于其主,又不得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则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是故晁错伤之,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然谓汉文无辅则可,谓其不知术数则不可。夫治国之术多矣,若谓人尽不知术数,必欲其皆就己之术数,则亦岂得谓之知术数哉?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汉高有汉高之术数也,二五帝霸又自有二五帝霸之术数也。以至六家九流,凡有所挟以成大功者,未常不皆有真实一定之术数。唯儒者不知,故不可以语治。虽其间亦有一二偶合,然皆非性定神契,心融才会,真若执左券③而后为之者也。是故因其时,用其术,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是之谓与时消息而己不劳,上也。执其术,驭其时,时固无常,术则有定,是之谓执一定以应于不穷,次也。若夫不见其时,不知其术,时在则术在,而术不能违时;术在则时在,而时亦不能违术:此则管夷吾诸人能之,上之上也。若晁错者,不过刑名之一家,申、商之一术,反以文帝为不知学术,而欲牵使从己,惑矣!

  (明·李贽《焚书·晁错》有删节)

  (二)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察,以错为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不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袁盎,可得而间哉?

  (北宋·苏轼《晁错论》,有删节)

  【注释】

  ①晁错对策: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对策”指晁错写的政论文《贤良对策》。②咸有一德:《尚书》篇名,这篇经文的主题就是“一德之事”。作者据传是商之重臣伊尹。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③左券: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两片,立约的各拿一片,左券常用做索偿的凭证。后来说有把握叫操左券。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臣莫及 及:比得上、赶得上

  B.夫既不得如五霸之佐 佐:辅佐

  C.谋弱山东之诸侯 弱:削弱

  D.可得而间哉 间:离间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臣皆莫及也 以三矢赐庄宗

  B.真若执左券而后为之者也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C.以诛错为名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其为变岂足怪哉 吾其还也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10.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属于作者评述晁错直推文帝于五帝原因的一组是( )

  ①其臣莫及,而自亲事 ②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

  ③夫既不得如五霸之佐,贤于其主 ④又不得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

  ⑤则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 ⑥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⑤⑥

  1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贽认为,汉文帝并不是不懂得治国的方法和谋略,只是文帝身边没有得力的辅助之臣而已。

  B.李贽认为,儒者在谈论治国方法的时候,虽然其中也许有一二次的偶合,但那并不是儒者的认识所致,也不是思想和才能相融合的结果,而是好像事前先有把握而后才去做的。

  C.五帝、五霸、六家、九流,凡是有把握成就大的功劳的人,都有着适于自己的那一套治理方法和谋略。

  D.苏轼认为,吴楚七国发难,晁错却只想保全自己,留守京城,加上袁盎的挑拨离间,最终给晁错带来了杀身之祸。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晁错伤之,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

  (2)执其术,驭其时,时固无常,术则有定,是之谓执一定以应于不穷,次也。

  (3)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

  13.以上两段历史评价从不同角度出发,均指出了晁错的失策所在。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段评论的侧重点。

  答案:

  7.B

  8.C

  9.D

  10.B

  11.D

  12.(1)正因为这样晁错非常伤心,才把汉文帝推崇到与五帝并列的地位。

  (2)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谋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势,时势本就变化无常,但方法与谋略却是老一套,所以说拿不变的方法与谋略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势,这是次等的治国策略。

  (3)天下人都为晁错因竭尽忠心却遭受祸患而悲伤,却不知道晁错自己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13.第一篇文章的侧重点:晁错错在认为文帝不知术数,想使文帝听从自己。

  第二篇文章的侧重点:晁错错在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晁错让自己留守京城,却让皇帝御驾亲征,他把危险推给了皇帝,把安全留给了自己。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佐,名词,辅佐之人,辅臣。句意:既不能像五霸的辅臣。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以,介词,因为。句意:因为他的臣子都比不上他贤能罢了。

  以,介词,把,拿。句意:把三支箭赐给庄宗。

  B.而,顺承连词,然后。句意:真好像有了把握之后才做这样的事。

  而,转折连词,却。句意:我的力气足以举起百钧重的东西,却不能够拿起一片羽毛。

  C.为,动词,和“以”搭配,把……作为。句意:把诛杀晁错作为(反叛朝廷的)名义。/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D.代词,他们。句意:他们起来叛乱有什么奇怪的呢?

  语气副词,表婉商,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方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却选择十分安全的事情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原因哪。

  “难首”,指罪魁祸首,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

  “以其至危”是“遣天子”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直推汉文于五帝,非谀也,以其臣皆莫及也”可知,作者认为晁错直推汉文于五帝,是因为他的臣子都比不上他贤能。

  ①说的是五帝,与晁错直推文帝于五帝无关。

  ②是对汉文帝臣子中只有贾生才能过人的评价,臣子贤能,不是直推文帝于五帝的原因。

  ⑥这是对汉文帝有汉文帝治国方法的评论,是为了论述治国之术与人才、时势的关系,与晁错直推汉文于五帝无关。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根据原文“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不免于祸……错以身任其危……虽有百袁盎,可得而间哉”可见,作者认为,在那时即使没有袁盎的挑拨离间,晁错也不能免祸。

  参考译文:

  (一)

  我说:晁错写的《贤良对策》,把汉文帝直接推崇为上古五帝那样的帝王,并非阿谀奉承,只是因为他的臣子都比不上罢了。所以说:“五帝十分神圣,他们的臣子比不上他们,所以自己亲自处理政事。”亲自处理政事就不可能不懂得治理国家和管理手下的方法手段。如今看当时在朝廷的诸位臣子,只有贾谊罢了。贾谊虽然是千古难得的英才,但他与文帝相距太远了,这样怎么能是文帝咸有一德的臣子呢?既不能像五霸的辅臣,比其君主贤能,又不能像三王的臣子,和君主一样贤能,那么孝文帝真的是孤立无援,没有可堪辅佐之人了。因此晁错为他感到哀伤,故而推崇他和五帝相提并论。然而说汉文帝没有辅臣是可以的,认为他不懂得治理国家的政务就不对了。治国的办法很多,如果认为别人全都不懂得治国方法,一定想要别人全都用自己的办法,那么又怎么能说是懂得治理方法呢?汉文帝有汉文帝的方法,汉高祖有汉高祖的方法,二五帝霸又自有二五帝霸的方法。以至于六家九流,凡是有所倚仗而成就大功业的人,未尝不全都有一定的真实的办法。只有儒家的人不懂得,所以不能够谈论治理国家的办法。虽然中间也有一两个偶然相合的,然而全都不是性情稳定、神灵契合,心中融会贯通,真好像有了把握之后才做这样的事。因此顺应当时的时势,采用一定的办法,世事没有固定的时势,我也没有固定的办法,这就叫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己不必劳顿,这才是上等。把握方法,驾驭时势,时势本来无常,而方法则有固定规律,这就叫做把握一定规律来应对不穷的变化,这是次等。如果看不见当时的时势,不懂得方法,时势在则方法在,而方法不能违背时势;方法在则时势在,而时势也不能违背方法:这就是管夷吾等人的才能,是上等中的上等。像晁错这样的人,只不过是刑名一家的学说,申、商一类的方法,反而认为文帝不懂得治国方法,而想要牵制文帝让他听从自己的策略,真是糊涂啊!

  (二)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方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却选择十分安全的事情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原因哪。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阅读:242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