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练习大全

王守仁《太傅王文恪公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栏目:练习大全 作者:admin 时间:2022-08-24 17:40:18

  王守仁《太傅王文恪公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守仁

  太傅王文恪公传

  [明] 王守仁

  公讳鏊,字济之。公自幼颖悟不凡,十六读书太学,太学诸生争传诵其文,一时先达名流咸屈年行求为友。成化甲午,应天乡试第一,主司异其文,曰:“苏子瞻之流也。”录其论策,不易一字。乙未会试,复第一。众望翕然。

  方春,上游后苑,左右谏不听,公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上为罢游。时北虏入寇,公上筹边八事,虽忤权幸,而卒多施行,公辅之望日隆。武宗在亮闇,内侍八人,荒游乱政,台谏交章,中外汹汹。公协韩司徒率文武大臣伏阁以请,上大惊怒,有旨召公等。中官传谕甚厉,众相视莫敢发言。公曰:“八人不去,乱本不除,天下何由而治!”议论侃侃,韩亦危言继之,中官语塞。一时国论倚以为重。瑾入柄司礼,诏补内阁缺,瑾意欲引家宰焦,众议推公。瑾虽中忌而外难公论,遂与焦俱入阁。瑾方威钳士类,按索微瑕,辄枷械之,几死者累累。公亟言于瑾曰:“士大夫可杀不可辱,今既辱之,又杀之,吾尚何颜于此!”由是类从宽释。瑾衔韩不已必欲置之死无敢言者又欲以他事中内阁刘谢二公前后力救之乃皆得免或恶石淙杨公于瑾谓其筑边大费。公曰:“杨有高才重望,为国修边,乃可以功为罪乎?”当是时,瑾权倾中外,虽意不在公,然见公开诚与言,初亦间听。及焦专事媕阿,议弥不协。而瑾骄悖日甚,毒流缙绅。公遇之不能得,居常威然。瑾曰:“王先生居高位,何自苦乃尔耶?”公日求去。瑾意愈咈,众虞祸且不测。公曰:“吾义当去,不去乃祸耳。”瑾使伺公,无所得,且闻交贽亦绝,乃笑曰:“过矣。”于是恳疏三上,许之。

  公既归吴,屏谢纷嚣,倏然山水之间,究心理性,尚友千古。清而不绝于俗,和而不淆于时;无贵贱少长,咸敬慕悦服。平生嗜欲澹然,吴中士夫所好尚珍赏观游之具,一无所入。惟喜文辞翰墨之事,至是亦皆脱落雕绘,出之自然。

  史臣曰:世所谓完人,若震泽先生王公者,非邪?自为童子至于耆耊,自庙朝下逮闾巷至于偏隅,或师其文学,或慕其节行,或仰其德业。所谓寿福康宁,攸好德而考终命,公殆无愧尔矣!

  (选自《王阳明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瑾衔韩不已/必欲置之死无敢言者/又欲以他事中内阁/刘谢二公前后力救之/乃皆得免/或恶石淙杨公/于瑾谓其筑边太费

  B.瑾衔韩不已/必欲置之死/无敢言者/又欲以他事中内阁刘谢二公/前后力救之/乃皆得免/或恶石淙杨公/于瑾谓其筑边太费

  C.瑾衔韩不已/必欲置之死无敢言者/又欲以他事中内阁刘谢二公/前后力救之/乃皆得免/或恶石淙杨公于瑾/谓其筑边太费

  D.瑾衔韩不已/必欲置之死无敢言者/又欲以他事中内阁/刘谢二公前后力救之/乃皆得免/或恶石淙杨公于瑾/谓其筑边太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亮闇,是古时候君王或士大夫为直系尊亲居丧守孝的意思。闇,是缄默不语的意思。古人认为“居忧信默,三年不言”。

  B.台谏,唐宋时以御史为台官,以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后多以“台谏”泛称之。明初废谏院,两者开始合流。

  C.内阁,明清政务机构。明朝废宰相,置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理政。后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参与机要政务,称内阁。

  D.震泽先生,是对出生于震泽的王鏊的敬称。古人往往用家乡来称呼人,比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称柳宗元为河东先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鏊年轻时天资聪颖,读书太学期间,文章被争相传诵,当时有名望的人一致要求年轻人虚心向他学习,与他交朋友。

  B.刘瑾当权的时候,想要重用焦家宰,但大家都推举王鏊,迫于公论的压力,刘瑾只能让王鏊和焦冢宰一起进入内阁。

  C.王鏊在内阁当职时,面对刘瑾迫害文人士大夫的举动,毫不畏惧,勇敢斗争,多次仗义执言,帮助被迫害者。

  D.王鏊见无法阻止刘瑾危害缙绅,就多次请求离开朝廷,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回到家乡,王鏊远离喧嚣,徜徉山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论侃侃,韩亦危言继之,中官语塞。

  (2)瑾使伺公,无所得,且闻交贽亦绝,乃笑曰:“过矣。”

  5、文末评价王鏊是个“完人”,请依据文章简要概括“完人”的具体内容。

  答案:

  1、C句意:刘瑾非常恨韩文,想要置他于死地,没有人敢发表言论;又想用其他的事情中伤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二人。王文恪先后极力挽救,才得以免祸。有人在刘瑾面前诽谤石淙杨公,说他巩固边防耗费极大。“内阁刘谢二公”是偏正短语,作“中”的宾语,“内阁刘谢二公”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于瑾”作“恶石淙杨公”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2、D.“比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错误,陶渊明私谥“靖节”,“靖节先生”不是以籍贯来称呼陶渊明的。

  3、A.“当时有名望的人一致要求年轻人虚心向他学习”错误,原文是有学问的前辈和著名的人士都降低自己的身份和他交友,而不是一致要求年轻人虚心向他学习。

  4、(1)王文恪发表意见理直气壮,韩文也跟着发表正直的见解,中官说不出话来。

  (2)刘瑾派人探望王文恪,无所获,并且听说递上见面礼也被谢绝,就笑着说:“太过分了。”

  5、(1)才华卓越:王文恪入太学读书时文章为人诵读,应试接连第一。

  (2)品格高贵,智慧异常:王文恪敢于仗义执言,退守自如。

  (3)心性淡泊:王文恪隐于山水,究心理性,喜欢文墨,志趣高雅。

  参考译文

  王文恪讳鏊,字济之。自幼聪慧过人,十六入太学读书,太学生们都争着流传诵读他的文章,一时间有学问的前辈和著名的人士都降低自己的身份请求和他交友。成化甲午,王文恪在应天乡试第一名,主考官对他的文章感到惊奇,说:“他是苏轼一类的人。”抄写他的策论文章,不用更改一字。乙未年,王文恪参加会试,又考中取得第一。大家一致称颂。

  正值春天,皇上到后苑游玩,近臣劝谏他不听从,王文恪说周文王尚且不敢以出游打猎为乐,皇上为此停止了游玩。当时,北敌入侵,王文恪呈报的筹划边境的八件事务,虽然触犯权贵,但大多得以实施,王文可辅佐皇帝的声望日益隆重。武宗居丧守孝之时,有内侍八人,游乐无度扰乱政事,谏官们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朝廷内外纷乱不宁。王文恪公和韩文率领着文武百官恭恭敬敬地请求召见,皇上十分生气,下旨召见王文恪等人。中官传达圣谕十分严厉,大家相互看着不敢说话。王文恪说:“这八人不除掉,祸根就不能消除,天下怎么治理能?”王文恪发表意见理直气壮,韩文也跟着发表正直的见解,中官说不出话来。一时间全国的舆论以此为重。刘瑾入司礼监掌权,皇上下令补充内阁缺职,刘瑾想要推荐焦芳,众人都推举王文恪。刘瑾虽然心中忌恨,但又迫于公论,于是让王文恪和焦芳一起进入内阁。刘瑾正借威力钳制士人,发现小的过失,就动之以刑,快要死的人比比皆是。王文恪多次对刘瑾说:“士大夫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以受到污辱,现在你已经污辱了他们,又杀死他们,我还有何颜面于此!”因此,他们分门别类依次得到宽大免罪。刘瑾怀恨韩文不已,想要置他于死地,没有人敢发表言论;又想用其他的事情中伤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二人。王文恪先后极力挽救,才得以免祸。有人在刘瑾面前诽谤石淙杨公,说他巩固边防耗费极大。王文恪说:“杨公才能高,声望好,为国修筑边防,怎么能把功劳当做罪过?”在这时,刘瑾权倾朝野,虽然他意不在王文恪,然而看到王文恪诚挚地劝告他,起初偶尔会听从。等到焦芳专门负责此事,做事无主见,意见更加不合。刘瑾一天天更加傲慢悖逆,威害官员。王文恪也毫无办法,平常一幅威严的样子。刘瑾说:“王公身居高位,何苦到这种地步呢?”王文恪当天请求去职。刘瑾心里更加违逆,大家料想灾祸将无法预料了。王文恪说:“我义当离开,不离开就会有灾祸。”刘瑾派人探望王文恪,无所获,并且听说递上见面礼也被谢绝,就笑着说:“太过分了。”这是,王文恪再三恳切上疏请求离职,皇上答应了他。

  王文恪回到吴地之后,避开纷扰,忽然居于山水之中,研究心性,与古人为友。清雅而不断绝于俗,和顺而不混杂于世;无论是身份贵贱,还是年长年少的人,无不敬佩仰慕,心悦诚服。王文恪一生喜好淡泊,吴中一带士大夫所喜好崇尚的的珍贵的游玩之物,他一概没有。只喜欢写文弄墨之事,到这时也都脱离了文辞修饰,出之自然。

  史臣记载:世上所说的完人,就好像震泽先生王文恪公,不是吗?从年幼的到年老的,从朝堂到街巷乃至偏僻之地,有的人学习他的文章,有的人倾慕他的品行,有的敬佩他的功业。《书经》上所记载的长寿,富贵,身体健康且内心安宁宁,心性仁善且顺应自然,没有痛苦安详离世这五福,王文恪公大概都受之无愧!

阅读:142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