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书录原文及翻译

栏目:原文及翻译 作者:admin 时间:2022-08-24 17:38:06

  战国策

  原文:

  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刑错四十余年。远方慕义,莫不宾服。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之,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期会以相一。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有所依,百姓有所息。周之流化,岂不大哉!

  及春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仲尼既没,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诸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横则秦帝,从则楚王。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至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周施王道,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有删改)

  【注】书录:综述书籍的版本、评论和源流等内容的图书目录。

  译文:

  周王室自从文王、武王开始兴起,崇尚道德,重视礼仪,因此仁义之道通行于天下,最终使刑罚放置不用四十多年。远方各族仰慕(周朝的)道义,没有不臣服的。到了春秋时期已经有四五百年了,可是他们遗留下来的事业和功绩,仍在流传,不曾泯灭。春秋五霸兴起,他们也还能尊崇、侍奉王室。五霸之后,当时的君主即使有失德的,臣子们也能辅佐君主,以求都能在中原地区立足,(此时他们)仍然能用道义相支持,用典雅的诗歌和圣人的言语相感召,相约会盟以求协调一致。天子的命令,还会被执行。会盟的国家,仍有羞耻感。小国能够有所依靠,百姓能够有所生息。周王朝流传下来的教化,岂不是很伟大!

  到了春秋之后,能辅佐国政的众多贤人都死去了,礼义也就衰落了。孔子虽然论《诗》《书》,定《礼》《乐》,(他的)王道思想清楚分明,(但)因为他只是一介平民,没有势力,能教育的只有七十二个贤人而已,(他们)都是天下的俊才,当时的君主没有人尊崇他们,王道就因此不能被实施。孔子逝世以后,道德大坏,上下的等级次序荡然无存。到了秦孝公抛弃了礼让而推崇战争,放弃了仁义而崇尚谲诈,只是为了让国家变得强盛而已。那些篡位窃国的人,成为诸侯王;那些善于使用狡诈欺骗手段的国家,兴起成为强国。因此各国互相仿效,后来的国君师法他们,便开始互相吞并,战争连年不断,流血洒满原野,父子不能相亲,兄弟不能相安,夫妇离散,没有人能保命,道德在这时就已经荡然无存了。

  到了春秋晚期情况更加严重,(经过兼并)只留下七个万乘之国,五个千乘之国,力量相当者争权夺利,都成了参战的国家。(各国都)贪得无厌,没有廉耻,竞相进取,不知满足;各国以武力相争,取胜的为尊;战争没有休止的时候,奸诈欺骗的行为大行其道。在这个时候,即使有道德,也不会被使用,因此孟子、荀卿等儒术之士,被世人抛弃,而游说权谋的那些人,被世俗尊崇。于是苏秦、张仪之流,创立了纵横、短长的学说,左右着国家的局势。连横成功,秦国就能称帝。实行合纵,那么楚国就能称王。然而在这个时候,秦国最强,诸侯国正弱,苏秦用合纵的方式联合他们,当时六国联合成为一体,来抵抗秦国。(六国联盟使)秦国惧怕,因而不敢向函谷关以东进兵,二十九年内天下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然而秦国国势强盛,地形有利,善于权谋的人,都以投奔秦国为首选。到了秦始皇时期,凭借国境四面的险要,据有崤山、函谷关的天险,听从众人的策略,继承六代先王的功业,蚕食六国,兼并诸侯,统一了天下。可秦毕竟是依仗狡诈的谋略,没有仁义道德的教化,来凝聚天下的人心。焚烧书籍,坑杀儒生,往上轻视尧、舜,向下藐视禹、汤、文王。秦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对下不施行恩惠,民间的情形不能向上传达给他;君臣互相猜疑,兄弟互相疏离;教化之道变得浅薄,纲纪败坏。天下分崩离析,这就是狡诈虚伪的弊端。他们的做法比起王道来,岂不是很遥远吗!周朝之时实行王道,能使天下人有羞耻之心,教化因此就可以达成了。如果用狡诈虚伪的方法苟且迎合以求存活,统治者这么做,又怎么能给百姓做表率呢?秦朝的破灭,不也是应该的吗!

  战国之时,君主的德行浅薄,替他们出谋划策的人,不得不依靠形势作为依托,凭借时势而谋划。因此他们的谋略是为了扶助急难、维持即将灭亡的国家,所做的都是权宜之事,虽然不能用于治国教化,化解战争,却也是救急之需。他们(战国策士)都是才能出众之士,揣摩当时君主所能实行的,贡献自己出奇的策略、过人的智慧,以求转危为安,救亡为存。这也是值得嘉许的,而且也都有可以观览借鉴之处。

阅读:88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