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原文及翻译

韩愈《原性》原文及翻译

栏目:原文及翻译 作者:admin 时间:2022-08-24 17:35:46

  韩愈

  原文: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于性视其品。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①、嶷嶷然②。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人之性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曰: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学而易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曰: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

  (选自《韩昌黎文集》)

  【注】①岐岐:形容聪颖早慧。②嶷嶷(nì):幼小聪慧的样子。

  译文: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后天和外物接触而产生的。人性的品级有三种,人用来表现本性的有五个方面;情感的品级有三种,人用来表现情感的有七种形态。有人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回答说:人性的品级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上品人性,就是纯粹的善罢了;中品人性,可引导它变为上品或下品;下品人性,纯粹的恶罢了。人用来表现本性的有五个方面:仁、礼、信、义、智。性为上品的人,以一德为主,兼通其它四德。性为中品的人,对某一德或是不足,或是有些违背,其它四德也混杂不纯。性为下品的人,对一德完全违背,其它四德也不合。人性对于情感的影响要看品级。情感的品级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人用来表现情感的有七种形态:喜、怒、哀、惧、爱、恶、欲。上品的情感,对七种情感都能控制得恰当合适。中品的情感,对于七情有超出一般的情况,也有缺失的,但主观意图还是要适当合中的。下品的情感,要么没有要么过度,都是直接率性而行。情感对于人性的影响也要看品级。

  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汉代扬雄提出性善恶相混论。那些认为人性最初善良后来变为邪恶的说法,和认为人性最初邪恶后来变为善良的说法,以及认为人性开始善恶混杂后来分辨出善良和邪恶的说法,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得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失掉另外两个方面。叔鱼刚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看见他的面貌,就知道他将来必定因为受贿而死。杨食我出生的’时候,叔向的母亲听见他的哭号,就知道一定会因为他而灭掉宗族。越椒出生时,子文很伤心,知道若敖氏的祖先不再享有祭祀。人的本性果真是善良的吗?后稷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没有遭遇灾殃。后稷刚会爬行的时候,就表现出聪颖早慧的倾向。周文王在母亲怀孕期间不曾让母亲担忧;出生后,不让王傅操劳;从师学习,不惹先生烦恼。人的本性果真是邪恶的吗?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文王的儿子管叔蔡叔,学习的环境不是不好,然而最终变成恶人。瞽瞍的儿子舜,鲧的儿子禹,学习的环境不是不坏,然而最终成为圣人。人的本性果真是善恶相混杂吗?所以说这三个人谈论人性,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得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失掉另外两个方面。

  有人说:这样说来,那么上品人性和下品人性,难道最终不能改变吗?回答说:上品人性,从事学习就会越发聪明;下品人性,畏惧权威就会减少罪过。因此上品可教导,下品可约束。这两种品级,就是孔子所说的不能改变。

  有人又问:当今社会人们谈论人性和你的观点不同,为什么呢?回答说:今人的观点,夹杂佛家、道家的观点来谈论;夹杂佛家、道家的观点来谈论,怎么会没有不同。

阅读:97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