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练习大全

《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栏目:练习大全 作者:admin 时间:2022-08-24 17:40:33

  《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通鉴纪事本末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八年,孝公令国中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急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功寡人杀之,岂不悖战!”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换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昔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B. 未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C.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D.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刑名,指战国时以管仲、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纵横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韩非子亦尚“刑名”。

  B. 寡人,寡德之人,君主的谦称。古代强调以德治国,故此为谦称。

  C. 左庶长,官职名。商鞅变法前,秦国有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既是爵位,又是官职。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

  D. 黥,是古代一种羞辱性的刑罚,指在犯人脸上或额上刺字并涂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孙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就重病不起。

  B. 公孙鞅断定魏惠王既然不会听从公叔痤的建议任用他,当然也不会杀他,后来魏惠王的反应也证实了公孙鞅的判断是正确的。

  C. 公孙鞅下令变法满一年后,住在国都的百姓进言说新法使百姓不便的人数以千计。

  D. 秦国人遵守法令,除了赏的因素,还因为他们看到了太子犯法也受到惩罚,只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惩罚的不是太子本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公令国中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2)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14.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国保于民,民保于信”,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0. C

  11. A “纵横家学派”错误,应为法家学派。

  12. C “住在国都的百姓进言说”错误。

  13. (1)秦孝公在国内下令说:“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使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

  (2)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天下太平盛世时候的执政者呢!

  14.诚信是治国之本,国君重诺守信,才能保国养民。目的:希望太平盛世的执政者要以诚信蓄养民众。

  参考译文:

  周显王七年,秦国秦献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孝公。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让秦国强大起来。周显王八年,秦孝公在国内下令说:“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就重病不起。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公叔痤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建议惠王杀你,现在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痤,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公孙鞅到了秦国后,托宠臣景监推荐见到秦孝公,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孝公大喜过望,从此与他共商国家大事。周显王十年,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成大业也不能去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的要职。于是制定变法的法令。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变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臣司马光曰: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当年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阅读:83次

分类栏目